江蘇省統計科學研究基地是江蘇省統計局在我校設置的研究基地,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整合統計科研資源,更好地發揮統計科研作用。研究基地的主要職責是:接受江蘇省統計局的委托,圍繞統計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以及江蘇社會經濟問題開展統計科研工作。
一、研究基地在江蘇統計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 1. 基地與統計局系統以及江蘇省各類企業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産學研合作,包括:合作開展統計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共建統計服務平台等,增強我省企事業單位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争力。
2. 基地圍繞江蘇省科技經濟發展重點,積極組織力量參與開發重大戰略目标産品,從而帶動相關産業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并腳踏實地地積極開展統計技術咨詢等面向企業的社會服務。
3. 通過建立信息網站和公共信息交流服務平台,多種方式向企業及社會傳播統計知識,提高公衆的統計素養,從學曆教育和非學曆教育兩個層面為江蘇省培養統計方面的人才。
4. 通過向社會公衆特别是中小企業開放實驗室,讓先進的硬件設備得到充分共享,切實為江蘇省地方企業中的市場調查、質量控制做有針對性的指導。
我校的統計科學研究基地成立于2010年,目前已經形成了社會經濟評價理論與應用、可持續發展統計、農村經濟統計分析和數量經濟模型及其應用四個研究方向,組成了基本穩定的學術梯隊。
二、各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 1.社會經濟評價理論與應用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社會經濟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為研究對象,從事評價方法選擇和優化的研究。側重将經濟統計、數理統計、運籌學等學科知識和經濟學原理有機結合,針對經濟、教育、社會發展中若幹熱點、難點問題,提出新的評價方法選擇标準,建立新的優化模型和優化算法;側重尋求社會發展品質标志的量化途徑和教育、高新技術産業等對社會經濟發展貢獻的綜合評價方法。
本方向研究在國内外已産生較大影響,學術帶頭人楊益民教授長期從事評價方法選擇和優化研究,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的綜合評價方法”的研究2006年獲國家統計局全國統計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現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價指标體系修正及待評方案集生成的可拓方法”的研究,發表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多次被EI收錄。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便在國際上率先進行計劃評審技術(PERT)中離散型時間分布模型的研究(美國《Mathematical Reviews》90m:94024評價結論),研究綜合評價中指标權重的研究論文“AHP中整體一緻性判别及校正”被《Mathematical Reviews》收評(MR2081453);完成的省級軟科學項目“CSE-顧客滿意為準則的企業系統工程”研究,将可拓學和運籌學方法相結合,在進行充分市場調查的基礎上,用層次分析法和可拓學方法建立了顧客滿意模型,提出了解決諸多矛盾問題的關鍵矛盾法,應用于“南京新百”取得豐厚經濟效益,提出的關鍵矛盾法被國内學者多次引用(蔡文:可拓論及其應用,《科學通報》1999年第7期),經專家評審為國内領先水平,基于該項目所做的研究工作,分别獲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和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在模型優化理論和方法研究方面的研究先後獲省自然科學三等獎、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在《統計研究》發表的關于高等教育發展模型研究的論文“從生源狀況看中國高等教育的潛在危機”被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3年12期全文轉載,産生較大影響,并獲第五屆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軟科學、國家統計局、省教育廳項目10多項。
2. 可持續發展統計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方法與應用的研究。着重可持續發展評價、預警與調控體系以及城市化計量分析研究,在系統模型仿真與分析、調控試驗模式及分析、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城市化進程與質量的統計測度。
本研究方向經過長期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1)适應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進行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評價理論研究;(2)結合江蘇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進行可持續發展方法應用和城市化統計測度研究;(3)堅持研究為實踐服務,立足服務于江蘇地方建設。
在可持續發展評價和城市化統計測度領域處于國内領先水平,學術帶頭人袁國敏教授在國内較早結果國民經濟核算開展可持續發展統計研究,出版6部論著《虛拟經濟統計核算—理論與方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經濟政策評價》(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經濟系統分析》(遼甯大學出版社2001)、《産業結構優化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模型分析及政策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合著)、《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主編)、《遼甯城市競争力比較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合著)。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6項,其中包括2006-2008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虛拟經濟的統計核算方法研究”。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包括在《統計研究》上發表論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測算研究”。
3.農村經濟統計分析研究方向
本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側重于綜合運用統計學、人口學、經濟學和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從農村經濟角度揭示人口和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探索各系統相互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研究工作注重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的結合,從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社會的影響中去研究可持續發展問題。應用系統論和定量研究方法,揭示食物、環境、能源、經濟發展與人口(FEEEP)之間的關系,探索江蘇宏觀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江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服務的能力。充分利用學術骨幹的專業特長,将國民經濟核算理論和方法引入可持續發展研究,特别注重綠色GDP核算理論和方法研究。
本方向在FEEEP相關性研究方面達到國内先進水平。學術帶頭人胡榮華教授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項目多項。在主持江蘇省軟科學重點項目“江蘇食物、環境、能源、經濟發展與人口(FEEEP)關系的定量研究”過程中,采用灰色關聯分析等方法,首次揭示了FEEEP五者間的關系。在負責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糧食安全與成本優化研究”的分報告中,首次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成本進行了測算,并提出了“适度的糧食安全及其合理的糧食安全成本”的政策建議,本成果獲得了第七屆全國統計科研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現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測定的統計研究(07BTJ011)”、國家教育部項目“我國FEEEP相關性和協調性的統計研究”和江蘇省軟科學項目“江蘇省生态環境建設-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等的研究。
4.數量經濟模型及其應用方向
本研究方向将統計學、數學和經濟理論有機結合,以中國的社會經濟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用數量經濟學的方法進行深入細緻地分析,構建灰色、模糊等各類模型,針對人才戰略、小城鎮建設、金融風險等領域的各種因素,給出恰當的分析方法,為決策提供依據。該方向的研究探索數量經濟的新方法,并應用于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豐富了研究各類問題的決策模型,推動了數量經濟理論的發展與應用。
經過長期努力,本研究方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優勢:第一,追蹤學科前沿,突出理論和實踐創新,注重數理經濟分析的方法研究宏觀、微觀經濟問題并建立經濟模型,做到了理論方法與實際應用的有機結合,具有研究方法的優勢;第二,緊扣經濟熱點問題綜合研究經濟問題和經濟模型,同時還研究經濟模型的理論應用和經濟政策等有關問題,具有綜合研究優勢;第三,本研究方向系統研究經濟發展、模型建立、模型應用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具有系統研究優勢;第四,本研究方向注重多學科的交叉研究,特别是在計量經濟模型的貝葉斯方法的研究上,學術梯隊已經基本形成,多數人員都具有統計學、數學、經濟學等知識背景,具有學科交叉研究的優勢;同時從經濟發展與人才資源關系上研究經濟模型,注重與各部委及相關研究機構建立穩定的中長期合作研究關系,具有合作研究優勢。
本方向學術帶頭人陳耀輝教授長期從事現代金融統計、計量經濟學與金融數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中國高校教育質量評估的數學模型》(FIB011291)、湖北省科技廳項目《金融數據的非線性研究》(2002A04004)和湖北省教育廳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湖北省高校教育質量評估的數學模型》(2002A181)。現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非線性自回歸模型的非參數估計及其在期權定價中的應用》。同時在系統綜合評價及其應用方面已步入研究前沿,其提出的基于最優組合賦權的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和基于灰色理論的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2006年獲得國家統計局全國統計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近五年來在《數學研究與評論》、《系統工程》、《預測》、《科研管理》、《統計與決策》等核心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相關專業的學術論文30多篇。
|